查看所有试题
-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被认为是()放射线损伤后,外周血淋巴细胞不会出现的是()细胞脂肪变性#
糖原颗粒变性
染色不佳
胞质溶解
内质网变性核固缩
核破碎
双核
卫星核淋巴细胞
中毒颗粒#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可为单个或
- 速发型超敏反应时,外周血中常升高的细胞是()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,而单核细胞增多的疾病是()中性粒细胞
中性杆状核粒细胞
嗜酸性粒细胞
中性分叶核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#过敏性鼻炎
银屑病
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
伤
- 生理情况下,不同年龄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中,实际计数值为10.7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,1周后降至5×109/L,第6~9天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,婴儿期以淋巴细胞为主,可达70%左右。2~3岁后,淋巴细胞逐渐减低,4~5岁时两
- 血细胞计数时,下列哪项是错误的()用改良Neubauer计数板计数细胞时,对压线细胞应遵循的计数原则()计数白细胞时,将血液稀释201倍是标准方法
用盖玻片覆盖计数板时,需使其密切接触出现
计数血细胞时,最常用的是0.2m
- 淋巴细胞不增高的疾病是()急性大出血时迅速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()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
淋巴细胞性白血病
流行性腮腺炎
结核
严重化脓性感染#中幼粒细胞
晚幼粒细胞
中性杆状核粒细胞
中性分叶核粒细胞#
红细胞淋
- 通常情况下,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()如白细胞计数靶值为10.0×109/L,实际计数值为10.7×109/L,则后者的变异百分率评价得分是()一侧计数室,四角四个大方格#
一侧计数室,对角两个大方格
两侧计数室,对角共四
- 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技术误差不包括()白细胞数小于2×109/L,采用下列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()采血操作不当
稀释倍数不准
充液不当
稀释血液混合不匀
固有误差#重新采血复查
取血量20μl改为40μl
可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
- 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()正常情况下,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()空泡变性
Cabot环#
核固缩
中毒颗粒
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#
淋巴细胞
红细胞
浆细胞
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生
- 关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,不正确的叙述是()是指粒细胞的核分叶情况,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
可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
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
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以2~3叶居多
正常外周血中杆状
- 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×109/L,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0.005,晚幼粒细胞0.06,杆状核细胞0.25,分叶核细胞0.55,此血象表示()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,WBC计数值为10×10/L,则WBC计数的真实值为()慢性粒细胞
- 临床常用中性粒细胞的特定改变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、估计预后的指标是()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()大小不均
中毒颗粒
空泡
毒性指数#
退行性变心肌梗死#
疟疾
流感
伤寒
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:急性感染
- 梅毒感染时可引起哪种细胞增多()中性粒细胞#
淋巴细胞
嗜酸性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
单核细胞当机体出现急性感染或炎症:如化脓性球菌、某些杆菌、螺旋体(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)、寄生虫(如肺吸虫等)会引起中性
- 贫血患者经抗贫血治疗后,其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达峰时间为()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()1~2天
3~5天
7~10天#
12~15天
15~30天嗜酸性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
单核细胞
淋巴细胞
巨多分叶核中性粒
- 血细胞计数时,下列哪项是错误的()计数白细胞时,用试管法将血液稀释20倍是标准的方法
用试管法计数红细胞时,将血液稀释201倍是标准方法
用盖玻片覆盖计数板时,需使其密切接触出现
计数血细胞时,最常用的是0.2mm深度
- 当机体处于感染或其他应激反应时,外周血中增加的粒细胞主要来自()分裂池
成熟池
贮备池#
循环池
边缘池
- 通常情况下,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()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×109/L,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0.05,晚幼粒细胞0.06,杆状核细胞0.25,分叶核细胞0.55,此血常规表示()淋巴细胞
单核细胞
中性粒细胞#
嗜酸性
- 通常情况下,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()不会引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是()淋巴细胞
单核细胞
中性粒细胞#
嗜酸性粒细胞
红细胞急性胰腺炎#
支气管哮喘
寄生虫病
荨麻疹
湿疹
- 速发型超敏反应时,外周血中常升高的细胞是()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()中性粒细胞
中性杆状核粒细胞
嗜酸性粒细胞
中性分叶核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#心肌梗死#
疟疾
流感
伤寒
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:急
- 患者无明确的病因,长期发热,肝、脾及淋巴结肿大,白细胞总数达150×109/L,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在90%以上,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,以中幼和晚幼粒细胞为主,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%,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()白细胞
-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()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技术误差不包括()嗜酸性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
单核细胞
淋巴细胞
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#采血操作不当
稀释倍数不准
缓冲液不当
稀释血液混合不
- 贫血患者经抗贫血治疗后,其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达峰时间为()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0×109/L,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红细胞25个,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()1~2天
3~5天
7~10天#
12~15天
15~30天4×109/L
8
- 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的一组疾病是()正常人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最为多见的是()钩虫病,急性化脓性胆囊炎
急性失血,肺癌
荨麻疹,心肌梗死
支气管哮喘,猩红热#
严重外伤,肝吸虫病二叶
三叶#
四叶
五叶
- 贫血患者经抗贫血治疗后,其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达峰时间为()白细胞数小于2×109/L,采用下列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()1~2天
3~5天
7~10天#
12~15天
15~30天重新采血复查
取血量20μl改为40μl
可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结果
- 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()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()空泡变性
Cabot环#
核固缩
中毒颗粒
大小不均嗜酸性粒细胞
嗜碱性粒细胞
单核细胞
淋巴细胞
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#中性粒细胞发
- 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()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是()心肌梗死#
疟疾
流感
伤寒
系统性红斑狼疮由脂蛋白变性而来
由胞质内残留的RNA变性而来
脂肪变性产物#
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
异常溶酶体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:急